资阳市人民政府  |  资阳阳天气预报
市级非遗项目——川剧“资阳河”流派
录入时间:2016/12/22 11:18:51     浏览:4189

 

   川剧“资阳河”是资阳这块热土对艺术的最大贡献,激扬高亢的“资阳河”高腔,曾经唱出了资阳人的骄傲。
川剧包括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和灯戏等五大声腔,“资阳河”流派则以对演唱者本嗓要求最高的高腔戏为主要特色,极其考验唱功,在川剧五大声腔中最具代表性。
川剧“资阳河”流派发源于以资阳雁江区为中心的沱江流域,兴起并形成于明清时期规模宏大的资阳城隍庙会,清中晚期是川剧“资阳河”流派最为鼎盛辉煌的时期,清朝乾隆、光绪两代皇帝加封赐匾资阳城隍,助推“资阳河”流派走向顶峰,与以成都为中心的上河派、以重庆为中心的下河派、以南充为中心的川北河派并称川剧“四大流派”。
清顺治十七年,明朝旧吏冯时扬归隐资阳,集生徒讲授文艺而创办“伶塾”,并聘请高腔戏班鼓师于少成任教。乾隆十九年春,资阳城隍庙增修整饰完毕,5月28日城隍寿诞,“资阳县同乐戏曲研究社”社长姚翰林出面集资,捐助添制全堂衣箱,改编《金印》、《琵琶》、《红梅》、《班超》等高腔四大本,组建戏班为城隍庙会演出。
庙会演出结束,原本即行解散的临时戏班固定成班,姚艮门、张举鹏担任班主,时任知县以城隍庙三星壁上的“金声”、“玉振”金字,为戏班取名“金玉班”,资阳县第一个大型戏班正式诞生。其后随着皇帝赐匾,资阳城隍庙会日益隆盛,各地班社、名角云集资阳,争相竞演,不得不“擂台会戏”,最终形成以高腔为特色的川剧“资阳河”流派。

       2006年,川剧“资阳河流派”被资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资阳数字史志馆 
蜀ICP备05007295号-2 已访问 5504892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