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民政府  |  资阳阳天气预报
资阳接续奋斗实现全面小康梦想
录入时间:2023/1/6 15:42:29     浏览:553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资阳党组织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全面实施各项改革,不断提升开放程度,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从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为突破,资阳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资阳尚未成立地区,这个时期的资阳县、简阳县、安岳县、乐至县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村改革,着力改变贫困状况,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资阳地区的改革实践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等方面全方位展开。 197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1981年,资阳推广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政策。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地区普及。年底,资阳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99.6%。

1986年,党中央确定农村改革的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当年,资阳、安岳、乐至成立全省第一个县际经济联合体,在资阳设经营部,在北京设销售窗口,在川东南商品交易会上,成交额5.7亿元。党的十三大后,资阳地区贯彻《关于1987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关于增强县(区)总揽经济发展全局能力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搞活企业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推动深化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活经济、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为中心内容。在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投资兴建一大批乡镇企业,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1990年,资阳地区生产总值36.9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2.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8元,比1980年增长了2.2倍。圆满实现了小平同志提出的“到1990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任务。

二、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资阳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世纪之交这个阶段,资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圆满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三步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资阳地区加大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1992年,资阳地区贯彻省委、省政府“发展县级(域)经济,先抓一条线”的战略方针,提出重点发展地方工业、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小集镇建设、市场建设、道路建设。7月,设立四川资阳经济开发区、内江市简阳经济开发区。1993年1月,撤销资阳县,设立资阳市(县级)由地级内江市代管。1993年3月,四川资阳经济开发区被省计委批准为四川省级开发区,内江市简阳经济开发区被省计委批准为四川省简阳旅游经济技术开发区。1994年,撤销简阳县,设立简阳市(县级),由地级内江市代管。1994年,资阳地区提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合、深化企业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三高”农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先后作出《关于进一步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的决定》等一系列决定。这些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促进了资阳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1994年,资阳地区实施财税、金融、粮油、农资、养老保险等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1995年,资阳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四川省级重点开发区,成渝高速路建成通车,四川内燃机厂、四川橡胶厂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1997年,资阳所辖各县全面实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1998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资阳地区,将内江市管辖的资阳、简阳、安岳、乐至划归资阳地区管辖。资阳地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0月23日,资阳地委、行署作出《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乡镇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具体要求和中长短期工作目标。

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1999年,资阳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年均管护国有林1.3万亩,补偿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82.09万亩,实施退耕还林34.54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0.93万亩,飞播造林1.38万亩、人工造林9.67万亩、荒山造林47.5万亩。

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贫困面逐渐缩小。2000年,资阳设地建市后,按照中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实施扶贫攻坚计划,通过争取省政府设立的“丘陵大县和财政困难县扶持资金”,重点扶持一二三产业提能升级,培植地方财源,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支持市县(区)龙头企业、民营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就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扶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对特困户实行救济式、慰问式扶贫,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生活得到改善。

2000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1.2亿元,是1990年的3.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64元,是1990年的3.6倍;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0元,是1990年的3.5倍。

三、从21世纪初到党的十八大之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扶贫为主战场,资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效显著

从21世纪之初到党的十八大之前这个阶段,资阳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12月,资阳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到2005年末,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20亿元;农民纯收入达到当年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赶上当年全省平均水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力争达到31.5:35:33.5。到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1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33.2:37.8:29.0。较好地完成了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2006年,市委贯彻全省工业强省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主要领导关于把资阳建成全省丘陵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的指示要求,实施“千百亿工程”,以产业支撑、企业主体、园区载体、项目突破和环境兴市,不断推进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到2006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94.1亿元,增长34.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29.2:42.2:28.6,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7.6%。2007年1月,资阳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新型工作业化步伐,推动工作强市实现新突破,到201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力争实现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以上的战略目标。10月,市委、市政府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目标,以“两强立市、三千工程、四大突破”为抓手,加快打造“一区两带四基地”。通过一系列措施,资阳经济发展起跑加速,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居全省第5位,增速创历史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4.9亿元,增长34.6%,增速继续保持全省前2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4.2亿元,增速居全省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6,突破万元大关。2010年4月,首家世界500强企业百威啤酒落户资阳。到2010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7.9亿元,在全省排位实现跨越升位;工业经济迈上千亿台阶,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315.3亿元,占GDP比重达47.9%。较好完成了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2011年11月,资阳市第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提出在2011年基础上实现“五个翻番、四个改善”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资阳发展进入快车道。

党的十六大后,中、省、市多次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2005年1月1日,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停止征收农(牧)业税及其附加。资阳统一取消征收农业税及附加,当年全市共减免征收农业税费1.23亿元。2005年7月,为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省委、省政府在资阳、德阳两市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资阳市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简称新农合)并取得成效。2006年,资阳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率先在全省建立跨区域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制,确认市内跨区域定点医疗机构104个,参合农民可以在资阳市内自主选择定点医院就医。当年全市参合农民317.2万人,参合率74.7%。

正当全市积极谋划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之时,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资阳第一时间向6个重灾区援赠救灾资金、物资,先后派出各类抗震救灾人员2475人次,车辆996辆,援赠现金2767万元和价值1174万元的物资,交纳“特殊党费”650余万元,接诊重灾区转移伤员277名,接收转移学生1054名。到2008年底,全市及时救助受冰冻雪灾群众14.8万人,恢复重建39户,及时救助受地震灾害群众74467人,完成永久性建房6330户,确保了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并制定灾后重建三年规划,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实施灾后重建项目20个、投资5.5亿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阳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中央“20字”方针要求和省委“六个新”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印发规划纲要,开展试点示范。全市建成国家级、省级标准化农业基地100多万亩,带动农民200多万人;发展劳务产业,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33.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5.4亿元;整合各类支农资金1亿多元,带动农民投入4亿多元用于“养殖家园”、“生态家园”建设,形成了围绕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促产业的良好格局。2007年,围绕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市,抓住资阳市被确定为全省丘区率先发展现代畜牧业试点市的机遇,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六方合作+保险”提质扩面。1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资阳市视察调研,对资阳市以“六方合作+保险”机制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做法及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经验在全国推广。到2010年,雁江、简阳、安岳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新建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17个;雁江、简阳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6个丘陵地区先进县,安岳、乐至进入全省20个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001年,国家首次提出低收入贫困人口新概念。作为四川省“四大片区”外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市(州)之一,资阳市长期面临交通落后之困、十年九旱之苦、因病致贫之痛和产业脆弱之忧,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是资阳党组织肩负的历史使命。资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10年扶贫开发规划,积极开展系列扶贫工作,制定《资阳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确定了全市404个贫困村,通过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以工代赈,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进行扶持。2007年,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安排,全市的扶贫开发进入扶贫开发政策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的“两轮驱动”阶段。2009年,资阳按照国家扶贫开发“一体两翼”战略部署,以“农村扶贫解困行动”和“三村行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国补资金的聚集和引导作用,积极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全市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7.29余亿元,圆满完成《资阳市农村扶贫开发十年规划(2001—2010年)》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19.6万农村低保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十年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资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积极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使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得到彰显,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了文化繁荣。 2011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开始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了“县县有两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标,全市文化新闻出版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4.2亿元。到2012年,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广电部门整合,文化执法机构普遍增编、整体升格,如期完成国有文艺院团和市直文化事业单位“内三制”改革,强化了公益服务。

资阳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教育方面,党的十六大后,国家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资阳自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11年,全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人数185万人,金额60687万元,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15304万元,“普九”人口覆盖率100%。就业方面,资阳克服“5·12”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9.1万人,帮助3.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截至2010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9.0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69.4万人,其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42.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达到9.21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3.86万人。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农村居民全面进入“老有所养”新时期。

发展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从2004年12月开始,资阳市围绕《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沱江水质污染治理为突破口,全面启动达标工程,出台污染防治若干措施,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05年末,全市工业企业建立废水治理设施310台套,工业废水排放量3172.3万吨,达标量2426.1万吨,达标率76.84%。到2008年末,沱江资阳段出境断面46个月达到Ⅲ类水质以上标准。 2009年,资阳市各县(市、区)建成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是继成都、遂宁之后第3个实现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地级市。通过对工业、城市、农村污染源大力整治,取得了成效。资阳市2011年在四川省21个市(州)城镇污水处理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名。

经过10年小康社会建设,资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效显著。到2011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6.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931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53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18元,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四、从党的十八大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资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

进入新时代,资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成资同城化发展,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圆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一系列新的要求。在党中央、省委坚强领导下,资阳按照党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努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2013年,资阳市委全面贯彻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92.4亿元,经济总量迈入全省“千亿俱乐部”,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756元。2013年1月,世界500强韩国现代商用汽车项目资阳揭牌落成。2015年,毗河供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惠及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城乡人口151万人,润泽良田102万亩。2016年5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资阳改辖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到2016底,资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43.4亿元,跨出“千亿俱乐部”行列。 2016年11月召开的资阳市第四次党代会重新确立发展目标,提出“实施开放兴市产业强市战略,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奋力实现资阳发展新跨越”的总体要求和“打造新兴增长板块、构筑开放产业高地、建设美丽怡然资阳”的发展目标,资阳重整行装再出发,经过一年的拼搏奋进,2017年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2.2亿元,重新进入GDP“千亿俱乐部”。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要求全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期,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2018年7月,资阳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围绕省委对资阳“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的发展定位,作出“一个定位、两篇文章、三大格局、四大战略、六大支撑、七大任务、五大突破”的战略谋划,成资合作翻开新篇,中国牙谷加快打造,临空经济区全域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2019年7月,资阳市委四届八次全会全提出奋力推动成资同城化率先突破,着力推进“五大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强力推动县域经济和文化旅游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三大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着力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统筹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持续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全速建设临空产业新城。2020年1月,市委四届九次全会通过《中共资阳市委关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成资同城化为引领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7月,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资阳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成资同城化战略支撑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同城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轨道交通资阳线开工建设,成资渝高速、成资大道资阳段建成通车,“张老水”工程加快推进,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成都东部新区资阳协同发展区加快建设,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共建紧密型医联体,“天府市民云”资阳平台率先上线,成德眉资1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与成渝毗邻地区战略合作持续深化,启动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简雁乐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资阳用48天时间实现4例确诊病例清零,成为全省疫情防控形势最好的市州之一,最大限度减少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良好基础

资阳抓住临空机遇,加快构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先后建成渝蓉(成安渝)高速、成资渝高速等对外连接大通道,成渝高速复线、资中经安岳至铜梁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前期推进,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8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三高速”。大力推进成资、渝资区域“毛细血管”建设,实施农村公路品质提升,编制农村公路项目63个,构建承东启西的农村交通路网,推动成渝腹地农村公路规模由“线”成“网”,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1545公里,农村通达通畅能力明显改善。2021年,全市开通农村客货运输线路48条,覆盖46个乡镇、314个建制村;全域乡镇、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和通客运车辆。

资阳坚持把持续深化改革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2014-2019年,市委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意见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改革落实工作的实施意见》《资阳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则(2018—2022年)》等文件,对全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面的制度设计和总体安排,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审议通过专项改革方案268个,累计实施国省改革试点63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离婚冷静期制度”纳入民法典,“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出庭一体化平台”全国推广,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取得实效,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国资国企改革等有序实施,获批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资阳协同改革先行区、对外开放法治示范区,济身2020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最多跑一次”、“审批不见面”等一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

资阳坚持把全面依法治市作为重中之重的内容。党的十八大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资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法治建设决策部署,把法治建设作为重要工程纳入市委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出台《资阳市依法治市实施纲要》《中共资阳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的决定》等文件,构建了新时代资阳法治建设的基本框架,开创了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在立法方面,2018年以来,全市审议通过《资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资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等市级地方性法规7件,制定市政府规章6件,有效发挥了立法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加大了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为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资阳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责任、民生工程、发展机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制定政策措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摸排工作推进实施,确定了全市(除简阳市)325个贫困村、23.6万人为精准扶贫对象。自2015年开始,资阳先后出台《中共资阳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资阳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政策措施。围绕到2020年稳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扎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消费扶贫、健康扶贫、政策兜底等具体解决方案,吹响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冲锋号。到2020年11月,全市325个贫困村如期全部退出、2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资阳按照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文化小康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资阳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极大激发,各项事业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向纵深改革政策措施。全市文化、广电、旅游事业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普及,到2021年,全市建有4个图书馆、4个文化馆、12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市培育文化企业1131家、文旅企业197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20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16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天府旅游名镇2个、天府旅游名村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十八大以来,资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全力抓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以务实举措整治环保突出问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到2021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建设空间体系更加平衡适宜,发展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88.8%;17个国省断面13个断面达到Ⅲ类及以上,优良断面占比76.5%;沱江干流水质从2015年的IV类水质提升至Ⅱ类,九曲河水质由Ⅴ类提升为Ⅲ类,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1平方公里。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安全格局加速构建。资阳雁江区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乐至县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资阳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经过全市上下持续共同努力,资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到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7.5亿元、比上年增长4%、增速居全省第10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76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1.3%,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7.3岁。党的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资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确保资阳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动能,才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推动资阳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才能赢得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保障;只有坚持担当实干作风,保持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提升应对复杂局面形势的能力本领,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事业发展新境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凝聚起推动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力量保证,积累了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以万丈豪情和凌云壮志启航新征程、谱写新篇章,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阳奋勇前进。


资阳数字史志馆 
蜀ICP备05007295号-2 已访问 5655919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