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民政府  |  资阳阳天气预报
筑好农村路 共圆小康梦
录入时间:2023/1/6 15:42:29     浏览:516

 农村公路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及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县乡村三级流动、加快推进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工作,多次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部署。资阳市2006年实施村村通公路战略以来,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县乡、乡村之间由。党的十八大以来,资阳市以脱贫攻坚工作为总抓手,扎实推动农村地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逐步实现了农村公路由2018年底,实现了100%乡镇、100%建制村通水泥(油)路的两个百分百目标。

一、农村公路发展的背景历程

资阳1998年设地建市以来,农村公路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82005年)重点解决县城到乡镇通油(水泥)路,同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2002年启动通乡油(水泥)路三年大会战,累计投资2亿元,先后建成通乡油(水泥)路300余公里。

2005年,资阳市启动了以完善农村公路路网为重点的村道基础数据调查,健全了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库,同步启动通村通达工程(主要以泥结碎石)建设。截至2005年底,资阳市农村公路里程9036.413公里(县道1208.208公里,乡道1890.205公里,村道5938公里),硬化里程仅592.676公里,占比仅6.6%,建制村通硬化路率不足20%。已通公路的建制村道路绝大部分为泥路,交通不便,部分建制村未通公路,严重制约着农村农业发展,农村交通条件亟待改善。

(二)第二阶段(20062015年)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要求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启动。

同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四川农村公路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620号),要求以“公路到村”为重点,实施通达工程,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地区通畅能力,到“十一五”末实现村村通公路;以“油路到乡”为重点,实施通畅工程,到“十一五末”实现95%的乡(镇)通油(水泥)路;实施通村通畅工程,到“十一五”末实现60%的村通油(水泥)路。2006年以后,资阳市奋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先后新改建农村公路9825公里,建成公路安保工程路侧护栏903千米,2007年实现乡镇100%通油(水泥)路,2008年底实现100%建制村通公路,到2015年,实现县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全覆盖;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4139.83公里,总里程较2005年底增加5013.417公里,增幅56.5%,硬化里程达到6866.705公里,占比48.6%。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96.7%

虽然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但全市仍有66个建制村不通硬化路,大部分贫困村内部交通条件仍然落后,已硬化农村公路存在路面窄、线形差、通行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产业发展。2015年,资阳市启动交通脱贫攻坚战、“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启了农村公路由“有没有”向“好不好”、“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篇章。

三)第三阶段(20162021年)2016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资阳市围绕“精准培训、精准核查、精准督导、精准公开”四个精准攻坚措施,持续推进资阳市325个贫困村道路建设,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举办资阳市贫困村通村通组硬化路建设管理专题培训,全覆盖培训325个贫困村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及所涉乡镇分管领导等860余人次,新改建通村通组硬化路1089公里,较上级要求目标,提前三年达到贫困村脱贫“五有”指标之“村有硬化路”,有力助推贫困村柑橘、柠檬、莲子等一大批产业迅速发展,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农村交通支持,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升。

2018年以来,资阳市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谋划推进全市农村公路发展,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资阳市全域“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方案》《资阳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推进方案》等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以加快构建外联内畅农村公路网络、长效稳定的管养保障高效优质的运输服务三大体系为工作重点,持续用力推进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先后新改建“四好农村路”示范路300公里,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规范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制度,落实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按照县道10000/公里·年、乡道5000/公里、村道3000/公里·年、隧道桥梁100/延米·年的标准,形成了省、市、县3:2:5比例分担的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保障体系。

二、农村公路取得的主要成效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资阳市围绕带动农村地区发展活力,增强农村地区发展后劲,狠抓农村地区“广覆盖、深通达、高品质”公路网络,提升农村地区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形成交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新格局和“外通内连、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道路运输新态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一)树立全寿命周期管理运营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全寿命周期维护管理。以撤并建制村通畅工程、组组通工程、产业路旅游路工程、重点镇提档升级工程和消危平安工程“五项工程”为抓手,构建起广覆盖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深入推进路长制,加强路产路权保护,常态化开展日常养护,建立养护工程实施长效机制,加快管理养护信息化建设,持续强化应急保障能力,构建起长效稳定的农村公路管养保障体系;按照集约化管理、公司化经营的方式,统筹整合邮政、快递、电子商务、供销等资源,推动“客运网”“邮快网”“物流网”“旅游网”“商业网”加快发展创新农村地区客货发展模式,提升运营农村路网的覆盖范围和服务品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构建起高效优质的运输服务体系。截至2021年底,资阳市道路养护实现了机械化养护与应急保通中心覆盖率、农村公路列养率、县道和农村公路桥梁专养率“3100%”。

(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道路以土路为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农村出行的真实写照,工业品下乡难、农产品出村难是商品流通的现实写照。资阳设地建市后,不断加强以农村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面貌。2001年,资阳市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掀起新一轮通乡通村公路建设高潮,各县(区)组织将泥结碎石路改建为水泥混凝土结构公路。2007年,资阳市政府印发《关于完善“十一五”时期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补助政策的通知》,将通乡(镇)、村、组公路纳入五年规划,出台奖补政策,鼓励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末,资阳市通乡(镇)、村公路里程首次突破1万公里。随着农村路网越织越密,农村地区通达通畅能力不断提升,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新建房屋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工业品流通性不断增强,老百姓生活便利度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让农业生产实现从纯体力劳动到半体力半机械甚至全机械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农产品的流通更加高效,间接提升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老百姓的荷包越来越鼓。农村公路的畅达,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流通上的便利,还有文化流动的提速,居民素养的提升。农村公路沿线的环境越来越好,老百姓房前屋后的卫生越来越干净,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农村公路的建设和提质,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增美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21年底,资阳市农村公路里程11526公里(县道1543公里,乡道2945公里,村道7038公里),其中硬化里程11335.5公里,硬化率达98.3%,实现乡镇、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撤并建制村到新村委会100%通硬化路,安岳县、乐至县成功创建四川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三)全面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交通基础设施是先手棋。资阳市坚决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四年攻坚,两年巩固总体部署,2015年,市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资阳市聚焦325个贫困村交通基础,下足“绣花”功夫,在保障建制村有硬化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交通、扶贫、农业产业发展等资金,完善交通“毛细血管”,巩固产业发展交通支撑。通过精准培训,提高一线操作手管理水平;通过精准核查,科学规划贫困村道路建设项目;精准督导,护航贫困村通村通组硬化路建设质量;通过精准公开,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抓手,强力推进325个拟退出贫困村通村、通硬化路建设2015年以来,累计争取农村公路窄路加宽、生命安全防护、农村公路改善提升、农村公路危桥改造等专项工程中央专项资金2.52亿元。建成农村公路改善提升工程195公里,建成贫困村通村通组硬化路894公里,平均每个村增加硬化路2.75公里。截至2019年底,全市打通农村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交通瓶颈,贫困村“有硬化路”目标提前完成,32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3.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资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持续助力农业产业增效。产业跟着公路走,公路围着产业建。资阳市农村公路建设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以产业路为支撑、旅游路为补充的路产联合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发展到哪里,道路基础设施就延伸到哪里,持续助力农业产业布局优化,着眼全市农业产业集约高效发展、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围绕生猪、山羊、柠檬、蚕桑、水果、蔬菜及优质粮油等优势产业,持续推动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助力农村地区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在贫困村探索建立“租赁返聘”园区带动、“保底回购”订单生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龙头带动”先借后还、“贷资入股”金融扶贫、“线上线下”电商扶贫、“参股分红”集体经济、“一三互动”融合发展、“科技示范”驻村帮扶等“十大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贫困村村村有集体经济。截至2020年底,全面推动形成安岳柠檬、雁江蜜柑、乐至蚕桑为特色的支柱型农业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900余个培育特色农业31.8万亩。贫困村实现由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五)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面对农村地区客流和货流此消彼长、物流分散、邮政快递寄递物品成本高等现实问题,资阳市努力探索可持续、高质量的乡村运输发展模式。资阳市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整合交通资金、快递资源,稳定农村客运市场,提高农村物流服务覆盖率,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资阳市充分整合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村邮站、乡村便利店等资源,按照统一标准打造“金通·邮快驿站”,开展邮件收投、代销代购、客运票务等便民服务,兼具客运招呼站功能,农村群众在驿站候车、乘车,实现两站合一、客货共享。2021年,资阳市开通合作网点47个,覆盖45个乡镇、337个建制村,农村客货流通愈加高效。推动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片区化+响应式客运经营模式,引导农村客运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截至2021年底,乡村客运营运车辆817辆(其中班线车549辆,响应式车辆268辆),资阳市80个乡镇、963个建制村100%实现通客车,804辆农村客运车辆,835名驾驶员,2206个农村招呼站(牌)均实现了“四统一”,农村客运服务品质持续提升。雁江区成功创建四川省首批“金通工程”样板县。


资阳数字史志馆 
蜀ICP备05007295号-2 已访问 5194799 人次